延吉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
				
					在和龙市八家子镇,占地450亩的桑黄科技示范基地内,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菌段上,金黄饱满的桑黄菌如黄金般熠熠生辉。这里是全国最大的人工栽培桑黄基地,见证着延边桑黄从深山野生采摘到现代化、标准化、产业化发展的华丽蜕变。
曾几何时,桑黄因其稀有珍贵,被誉为“森林黄金”“灵芝中的王者”,仅零星分布于长白山原始林区。如今,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,当地企业攻克了菌种选育、灭菌工艺、接种技术、环境调控等关键难题,实现了桑黄40个月周期内的精细化、可控化栽培。
吉林桑黄生物科技集团作为龙头企业,构建起“种植—加工—研发—销售”全产业链体系,打造“黄之皇”“林珍源”等自主品牌,开发出桑黄汤料包、压片糖果、代用茶、提取物胶囊等系列产品,满足不同消费场景需求。截至目前,公司已申报国家专利10项,获得科技成果9项,并成功将产品出口至新加坡、中国澳门等地,迈出了国际化步伐。
目前,和龙市桑黄种植面积突破1000亩,年产鲜品超500吨,亩均年收益达7万至10万元,带动上千农户增收致富。随着桑黄产业园、智慧工厂、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,这一“小菌种”正在成长为集健康养生、文化旅游、科研创新于一体的“大产业”,助力延边抢占大健康产业新赛道。
汪清县地处长白山东麓,拥有近90%的森林覆盖率和优质水源,孕育出品质卓越的黑木耳。2016年,“汪清黑木耳”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,成为区域特色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走进天桥岭镇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,3.5万平方米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,自动化流水线高效运转,日产菌棒15万袋;80栋智慧吊袋大棚错落有致,年产优质黑木耳约200吨。通过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控温湿度、光照与通风条件,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,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控。
企业在品种改良上下功夫,培育出抗病性强、产量高的优质菌株,并延伸产业链条,推出玉木耳莲子羹、即食木耳脆片、冻干黑木耳等高附加值产品。借助数字化供应链体系,产品通过电商平台、直播带货、商超专柜直达消费者手中,还远销日本、韩国等海外市场。
如今,汪清全县黑木耳栽培总量超过6.5亿袋,年产量达3.5万吨,产值逾30亿元,覆盖60%以上行政村,带动就业人数超3万人。小小木耳,已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富民耳”“致富耳”,在乡村振兴中奏响幸福乐章。
在安图经济开发区,吉林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现代化杏鲍菇生产车间内,菌棒自动装填、恒温恒湿培养、智能采收包装等环节无缝衔接,日产新鲜杏鲍菇达50吨,菌棒生产能力达12万棒/日,产品畅销欧美、日韩及国内一线城市。
作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、技术最先进的杏鲍菇生产企业之一,该公司采用“公司+农户+基地”的运营模式,既保障原料供应稳定,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,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。
2024年,企业实现总产值3867万元,同比增长3%;今年上半年产值已达2755万元,同比增长28.2%,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。与此同时,企业积极探索三产融合路径,在龙井市打造“蘑菇村庄”农旅融合示范项目,集菌菇种植体验、科普教育、休闲观光于一体,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,让“小蘑菇”释放出“大能量”。
如果说食用菌是延边农业的“硬核担当”,那么龙井苹果梨则是舌尖上的“甜蜜符号”。在龙井市三合镇,清水果树专业合作社带领社员们精心打理着千亩果园,一颗颗色泽金黄、果香浓郁的苹果梨挂满枝头。2010年,梁作魁牵头成立合作社,打破过去“单打独斗、自产自销”的传统模式,推行“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农资采购、统一品牌包装、统一市场销售”的集约化经营方式。通过引进专家团队改良品种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有机种植标准,苹果梨品质显著提升。近年来,合作社紧抓电商发展机遇,开通抖音、快手等直播平台账号,开展“云推介”“产地直发”活动,年销售额最高突破1000万元。社员人数也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如今100余人,户均增收数万元。从路边摊叫卖到全国热销,从单一鲜果销售到开发果脯、果酒、果醋等深加工产品,龙井苹果梨的十年蝶变,正是延边特色农产品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。

从桑黄的“深山逆袭”到木耳的“智慧升级”,从苹果梨的“甜透乡邻”到烤烟的“智能蝶变”,再到香瓜的“甜蜜事业”,延边州正以科技为笔、生态为底、产业为墨,描绘一幅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振兴画卷。
在这里,生态优势正转化为产业胜势,传统产业插上“科技翅膀”,一二三产深度融合,在广袤田野间催生出无限可能。延边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,深化创新驱动,做强做优特色农业产业集群,让更多的“小菌子”变成“金疙瘩”,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,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篇章。科技赋能“点菌成金”,延边大地,未来可期!
来源:延边广播电视台
复审:李玉磊 杨春红
终审:继莹